行业知识
“十三五”“十四五”以来,国务院相关部委、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装配式建筑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新航道。近期,浙江省建设厅下发浙建管发〔2023〕50号《浙江省开展装配化装修试点工作方案》文件,该工作方案围绕“绿色低碳”主题,突出全系统、全过程、全要素,开展装配化装修试点,推进建筑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为全省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装配化装修试点工作方案的颁发,以及建筑工业现代化和“30-60-双碳”目标的确立,政府与装饰企业逐渐发现传统装饰方式的一些现状问题制约了装饰企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同时也影响到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整体布局,因此装饰方式从传统向工业化变革十分必要,企业成立专业研发团队也十分必要,在研发端做好科技成果支持,在深化设计端注重使用自有装配化技术,在施工端做好相关装配化团队的培养,提升全过程装配化装修服务能力,促进相关成果转化。
经实践发现,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既有建筑改造,装修都是工程末端既重要又耗时的环节。传统装修模式的水电敷设、墙体铺砖、地面砖铺贴等施工环节都需要产业工人在屋内现场施工。即使委托全程包揽,消费者也难免有诸多细节问题要耗心耗力跟进或现场“监工”。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卫生间漏水时有发生,消费者需刨地三尺才能将漏水点找出来处理解决掉。又或墙壁开槽预留的线路出现故障,轻则改走明线、更换电线,重则砸墙维修。而装配化装修的出现将改变上述问题。
何谓装配化装修?装配化装修就像搭建积木,不再是每一块部品部件从头开始制作,而是将全屋的装修材料划分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模块、单元、组件,并在工厂中预制完成屋顶、墙面、地板等装修构件,直接在现场便可完成全屋的拼接组合,可谓实现实打实的“积木房”,如图1所示。
现阶段,装配化装修呈现设计多样化、构件标准化、制作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功能现代化的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切实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装配化装修体系主要可分九大常规系统和三大特殊系统,九大常规系统(集成墙、顶、地面系统,集成设备管线,集成门窗,智能化系统,整体卫浴、厨房,整体收纳)和三大特殊系统(地面防滑系统、防撞系统、扶手栏杆系统)。通过数字BIM技术的标准化、模块化、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等特点,对装配式装修构件连接节点进行开发与研究,并根据装配式装修可逆安装设计、模块化设计、一体化设计等特点完成墙面体系、架空地面体系、吊顶体系、可拆卸窗体系以及卫浴体系等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装配式装修施工技术。
装配化内隔墙的设计,针对不同面层的各自特性,有针对性的采用可逆安装及管线分离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采用BIM技术进行可视化三维验证,同时后期制作小样进行组装验证,实现面板的可更换以及管线布置于主体结构之外的目标。
整装卫浴的设计,将卫浴整体化设计,采用一体化防水底盘或防水底盘组合(施工时不需做基础处理和防水处理),与壁板、顶板构成整体空间,配套各种功能洁具形成的独立卫生单元,在有限空间内实现盥洗、如厕、沐浴、收纳等多种功能,如图3、图4所示。具有质量可靠,防水防渗、安装便捷、整体风格统一等特点。整装卫浴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传统卫生间的实用性、功能性、美观性相结合,以工程模块化生产、安装,实现极速安装的快速干法施工,极大缩短施工周期,节约劳动成本,有利于装修住宅交付验收。
装配化装修作为建筑工业化的末端表现形式,仍需以“智能建造”为主线,形成标准化、模数化内装体系。通过与数字技术、BIM技术相结合,打造基于BIM软件的数字化设计系统的二次开发,数据格式应为行业通用,具有兼容性强、支持前后端拓展等特点,系统可在设计阶段就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时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同时,施工阶段按照“智能建造”的思路,通过三维扫描快速获取数据,用逆向建模进行设计,BIM设计系统出料单至工厂直接加工,通过管理平台监控,最后完成现场快装。
虽然装配化装修技术在许多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应用,但在推动装配化装修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施工企业推动装配化装修受制于投资方的决策;业主和使用方对装配化装修的接受程度较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装配化装修造价没有优势;产品系统较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难以形成产品的全产业链;缺乏专业的装配化装修设计、制造、施工管理及安装人员;现有政策对施工企业激励力度不足等等。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设计、生产及施工企业坚决落实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装配化装修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通过各方的努力,为人们提供更高效、更环保、更经济的装修方案,从而提升装配化装修应用水平,助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黄刚,浙江省建设装饰集团总工程师,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专家委员会成员,正高级工程师。担任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多项工程获得“鲁班奖”、“钱江杯”、“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等国家、省、市级质量奖。致力于建筑装饰工业化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完成多项省级科研项目,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参与编制行业标准10余项。